科普园地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于2017年11月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评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
一、园区概况
建园背景: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广大水土流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江西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带的中心区域,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就是当年江西省农村水土流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真实写照。在江西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江西水土保持研究院于2000年在德安县第四纪红土侵蚀区开始筹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地理位置:园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城郊,占地面积1000余亩,距南昌市70公里、九江市50公里,毗邻庐山风景区,交通便利。
建设进展:园区规划建设科研试验、推广示范、科普教学和生态修复4 个功能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始建于2000年,2011年启动了二期工程的建设,目前工程总体完工并投入使用。
总体定位:集水土保持科研试验、推广示范、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和生态休闲观光及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
总体目标: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和大湖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使之成为国内外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平台、推广示范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普宣传的窗口和水土保持生态文化主题公园。
科普观光定位:立足江西水土资源的特性,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突出保土并改良土壤、蓄水以涵养水源、保护以修复生态的功能,挖掘水土保持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高品质的水土保持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为人们提供一个以水土保持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交流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展示平台。
研究方向定位:土壤侵蚀过程及预报研究;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研究;现代坡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研究;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研究;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任务:立足红壤区,面向生产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园为依托、其他试验基地为基础,围绕六大方向,开展规律与机理以及防治技术与模式两方面的研究。
园区于2007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二、园区功能
自建园以来,园区主要致力于水土保持科研创新能力、科技交流与科普教学、治理模式示范与推广、水土保持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并对科技园进行整体提升,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和大湖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并使之成为国内外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的平台、推广示范的基地、科普宣传的窗口、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土保持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以及昌九线上的水利风景区和游览参观点,持续发挥其科研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科技园占地1000余亩,分为科研试验、推广示范、生态修复和科普教育四大功能区。本图为占地100亩的科研支撑保障区和部分科研试验、科普展示区。
大门——用大面积的“手”形草坪体现水保人双手呵护江西生态的理念,厚重、大气的建筑风格体现水保科研的庄重与严谨。
水保交流中心——为国内外水土保持专家学者学习交流、高等院校硕博培养和基层水土保持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提供服务平台。可举办150人规模的学术交流培训,配有大小会议室、多功能厅;设置了中西餐厅和体现城市水土保持的生态屋顶花园。
科普展示厅及中央微缩景观——通过图文、影像、实体并建立微地形等方式展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现状,水土保持的技术手段、措施、效果等信息。
人工模拟降雨大厅——通过人工调控,模拟不同雨强的天然降雨,可大大缩短水土保持实验周期,为开展水土流失机理研究提供平台。
坡地水量平衡试验小区——通过观测自然降雨情况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以及泥沙、土壤水分、溶质的运移变化过程,探索坡地水量平衡、土壤水分循环机理、坡地径流溶质的运移规律,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坡地持续经营和鄱阳湖区面源污染防治提供途径。
边坡防护径流小区——主要面向于开发建设项目中挖填边坡的水土保持防治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坡比下人为再塑造地形地貌的水土流失规律,探索受损土地的快速恢复技术,提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的边坡防护最优解决方案。
综合实验楼——配置了与12个野外试验相配套的室内试验设施,可对科技园各径流小区所采集的土样与水样进行分析检测。
数据采集室——初步存放科技园自动、手动采集的数据、样本。
坡面侵蚀示范区——直观演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在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情况,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提供演示平台。
坡耕地坡面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蓄水保土的坡耕地坡面整治技术、坡耕地坡面水系工程优化配置技术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关键技术等,解决坡耕地开发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为红壤区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气象观测站——为试验开展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
人工模拟降雨展示区——展示气象因子(降雨)、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坡度)对土壤侵蚀影响的人工模拟降雨设施,让人们直观感受到这三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现代坡地生态果园研究示范区——经果林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与展示。
渠道防护示范区——选用种草、草皮、灌木、预制块、生态木桩、生态袋、生态砖、浆砌石等8个类型的防护型式进行渠道防护示范,比较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治效果。
自然大坡面研究区——选择面积为25亩的自然大坡面,在考虑水保措施影响的同时,综合考虑坡面水系、道路及人类活动等影响,更为真实的反应试验效果。
三、园区管理
园区二期于2013年11月底投入试运行。其中水保交流中心是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组成部分之一,面积7100m2,楼高6层,建筑外观淡雅,南北通透,采光性和通风性较好,主要为国内外水利水保行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交流科技学习提供平台,同时也为河海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支撑保障,也可以承办广大基层水利水土保持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1、合作交流
自二期项目交付使用并试运行以来,园区共接待专家领导及省内外兄弟单位、学生团体、国际友人等约30批1200余人次到科技园参观交流。
(1)领导关怀:江西省强卫书记、莫建成副省长陪同矫勇副部长、谢茹副省长陪同胡四一副部长、刘震司长等领导先后到科技园视察工作;
(2)合作与交流:河海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中科院与省水利厅的技术合作交流座谈会,青年论坛、全省农村水电工作座谈会等合作交流会议在科技园举行;
(3)接待外国专家:先后有俄罗斯和埃塞俄比亚专家到科技园考察交流;
(4)各类审查会议:水利部、省水利厅科研课题项目验收、水保院重点实验室项目验收、科技园工程竣工验收会议等近10次;
(5)举办各类培训班:举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5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会议、水保信息宣传培训、质监培训等全省性大型培训等30批;
(6)学生团体:科技园先后组织、接待了德安县第三小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到科技园参观学习;
(7)省内外专家学者:高安、抚州、宜春等在内的省内各市县水利、水保、水文单位,水利部科技发展处及山东省水科院、水利厅等省内、外的专家学者;
(8)媒体朋友:接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驻江西记者站的记者等在内的媒体朋友3批。
2、运营情况
园区为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内设部门,与江西绿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受院委托具体负责科技园运行与管理。公司共聘有员工39人,其中管理层9人,科研技术人员10人。
3、科研试验情况
除坡耕地水量平衡试验小区、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外,科技园的科研设施基本建设完成,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
① 基于SPAC系统理论的水量平衡研究。
② 土壤侵蚀过程及预报研究。
③ 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研究。
④ 植被退化及恢复研究。
⑤ 水土流失与流域生态环境研究。
⑥ 现代坡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研究。
⑦ 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四、园区互动
园区充分利用其现有平台,除水保科研试验外,同时兼顾水保科普教育、宣传、学术交流及景区旅游。
1、水保科普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赴科技园开展水保教育,让课堂上的文字变成实地的动画,让同学们眼见为实,深刻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实现水土保持从娃娃抓起。
水保相关专业学生赴科技园参观学习,加深了解各种水保措施的布设及实施效果,有利于同学们加深专业知识。
2、水保学术交流
园区交流的外国专家学者用“excellent”高度评价了水保生态科技园现有平台建设,并指出中国以科技支持水土保持、服务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理念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全国国际合作与科技座谈会代表考察水保生态科技园
中国工程院王如松院士考察指导科技园
新疆克州库尔班江·艾山副州长考察科技园
国内专家学者及水保同行对科技园大规模、高规格的科研科普平台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祝愿科技园能“保持水土、涵养生态、引领科技、振兴中华”。
3、领导关怀期望
水利部陈雷部长视察科技园
江西省省委书记强卫视察科技园
水利部矫勇副部长、江西省委莫建成常务副省长视察
水利部胡四一副部长、江西省委谢茹副省长视察
江西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冯桃莲视察科技园
原水利部水保司张学俭巡视员、人教司陈自强副司长一行视察科技园
各级领导对科技园高标准建设规划及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陈雷部长给予科技园“六个好”(模式好、机制好、成果好、队伍好、研究内容好、思路好)的高度评价,并提出“五个一流”(省级一流、南方一流、部级一流、国内一流、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强卫书记要求科技园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强宣传,有效推动水保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江西的绿色崛起。矫勇副部长称赞水保科技园为“山沟里的宝贝”。胡四一副部长对科技园下一步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顶天立地”的要求——充分发挥好现有平台优势,出更多一流成果,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同时要立足于生产实际,脚踏实地以科技服务农业生产、水利事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4、媒体关注
江西省电视台、香港商报工作人员赴园考察
5、志愿者采风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采风基地
水利宣传骨干赴科技园采风创作
宣传员们的采风不仅欣赏了园区美景,还学到了水保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
开放时间:9:00-17:00
联系方式:0792-7740888 / 7740916
Copyright © 水土保持网版权所有
扫码关注我们